以“五常”之法,守牢城市安全底线
安徽省亳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张守雨
时隔10年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。会议强调,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。安全无小事,隐患藏于微。若想守牢城市运行的安全防线,就需秉持“常”字诀,安徽省亳州市城市管理局以“五常”之法主动排查隐患、化解风险,让安全管理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,从“粗放监管”迈向“精细治理”。
常去“不放心”之地啃下风险“硬骨头”
“不放心”之地,往往是安全生产的“高风险区”——可能是管线老化的老旧小区、交叉作业的在建工地,也可能是危化品存储的物流仓库、人员密集的城中村。这些区域因设施陈旧、情况复杂、隐患基数大,始终是城市安全管理的“心头事”,也最容易因“怕麻烦”“等一等”的心态被敷衍应对。抓安全生产,首先要敢于直面这些“不放心”的“硬骨头”。安全管理者不能因区域风险高就回避排查。一方面,要建立“不放心区域”的动态台账,对老旧小区的消防通道、电气线路、燃气管道,在建工地的深基坑、高支模、起重设备,危化品仓库的通风系统、应急预案等关键环节,实行“一周两巡、一月一评”,每一次排查都记录隐患、明确责任、限定整改时限;另一方面,要创新排查方式,结合“专家+执法”模式,邀请安全评估专家深入现场,从专业角度发现隐蔽隐患,比如老旧小区墙体开裂的承重风险、工地临时用电的漏电隐患,避免因“经验主义”而漏判风险。“不放心”之地不是“禁区”,而是安全管理的“主战场”,只有常去、常查、常改,才能从“不放心”变为“放心”。
常去“放心”之地警惕麻痹“隐形坑”
相较于“不放心”之地,那些长期保持安全记录的“放心”区域——如管理规范的大型商超、运行稳定的产业园区、设施完善的新建社区,往往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。在安全生产中,若因某区域长期“零事故”就减少排查频次,隐患便可能在“放心”的假象下滋生。“放心”之地的风险,多源于“惯性麻痹”,比如:商超的消防应急灯长期不测试,看似正常却可能在断电时失效;产业园区的设备因“运行稳定”减少维护,实则内部零件已出现磨损;新建社区的电梯因“刚投入使用”就放松检查,便可能存在安装遗留的安全隐患。这些“隐形坑”之所以难发现,正是因为“放心”的标签掩盖了“细节失守”的风险。对此,安全管理需打破“放心即无险”的误区,对“放心”区域实行“定期查+突击查”相结合。一方面,将“放心”区域纳入常规排查计划,比如对商超每月抽查消防设施、园区每季度检测设备运行数据、社区每半年排查电梯安全,确保“放心”状态持续可控;另一方面,开展“回头看”突击检查,不提前通知、不预设路线,直奔现场查看真实情况。正是这种“不放松”的态度,让“放心”区域始终保持安全。
常去“关键”之地守好安全“主动脉”
城市运行中的“关键部位”,如城市的燃气调压站、供水厂、污水处理厂、城市桥梁、地铁隧道等,一旦出现安全问题,轻则影响局部功能,重则引发燃气或自来水大面积停供、交通中断,甚至可能会出现群死、群伤事故,是城市安全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抓关键部位的安全,核心在“盯紧关键环节、守住关键标准”。以燃气调压站为例,需常查压力监测数据是否正常、阀门开关是否灵活、应急切断装置是否有效,每周至少1次现场巡检,每月至少1次设备维护,每季度至少1次全面检测,确保“一丝一毫不能差”;对于城市桥梁,要定期检查桥面铺装、支座变形、防撞护栏等情况,尤其是汛期、冬季等特殊时段,需增加巡查频次,防范桥面结冰、支座锈蚀等隐患;对于供水厂的水源地保护、水质检测环节,更要实行“每日一检、全程追溯”,避免因水质问题影响群众健康。关键部位的安全无“小事”,只有“时刻紧盯、绝不松懈”,才能让城市的“主动脉”始终平稳运行。
常去“偏远”之地补齐管理“薄弱点”
城市的“偏远之地”——如城乡接合部的仓储库房、郊区的垃圾处理场、远郊的污水处理站、农村地区的自建房,往往因“位置偏、人员少、监管半径大”成为安全管理的“薄弱点”。偏远区域的安全隐患,多集中在“管理缺位”——城乡接合部的仓储库房可能违规存储易燃易爆物品,且消防设施缺失;郊区垃圾处理场可能因渗滤液处理不及时引发环境污染;远郊污水处理站可能因设备老化、人员值守不足导致运行故障;农村自建房可能存在“未批先建、违规加层”导致的结构安全问题。这些隐患若不及时排查,一旦爆发,不仅处置难度大,还可能影响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破解偏远区域的管理难题,关键在“延伸监管触角、压实属地责任”。一方面,建立“市区联动+属地包干”机制,将偏远区域划分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,明确“每月至少1次现场排查、每季度1次联合执法”,比如对城乡接合部仓储库房,联合应急、消防、市场监管部门开展“三合一”场所专项整治;另一方面,借助科技手段补位,在偏远的垃圾处理场、污水处理站安装视频监控和数据传感器,实现“远程监测、异常报警”,减少人工巡检的盲区。唯有让“偏远之地”不“偏远于监管”,才能补齐城市安全的“短板”。
常去“民声”之地回应群众“关切点”
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,是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那些群众反馈集中的区域——电梯故障频发的小区、油烟扰民的餐饮街、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园周边等,既是群众的“关切点”,又是安全管理的“着力点”。安全管理者需倾听群众的声音,从“民声”中发现隐患、改进工作。群众的“吐槽”“投诉”,往往是隐患的“信号”:小区业主反复反映电梯“异响”,可能是零部件磨损的前兆;居民投诉餐饮店铺“油烟呛人”,可能存在排烟管道未清理、防火措施不到位的问题;家长担忧校园周边“黑作坊”,可能涉及食品卫生和消防安全隐患。若对这些“民声”视而不见,小隐患可能演变成大事故。对此,需建立“民声反馈—快速响应—闭环整改”机制。一是畅通反馈渠道,通过“12345”政务服务热线、社区微信群、现场走访等方式,收集群众对安全问题的意见;二是快速核查处置,对群众反映的问题,原则上24小时内派人现场核实,能立即整改的当场整改,需长期处理的制定方案、明确时限;三是及时反馈结果,整改完成后第一时间向群众反馈,邀请群众参与验收,确保“民声有回应、隐患有整改”。
守好城市安全,需年复一年“常抓不懈”。常去“不放心”之地、常去“放心”之地、常去“关键”之地、常去“偏远”之地、常去“民声”之地——“五常”之法,既是安全生产的“方法论”,又是城市管理者的“责任论”。城市安全无终点,每一次排查都是对隐患的“清零”,每一次整改都是对生命的“守护”。唯有坚守安全管理的“常”字诀,把隐患排查做在日常、把风险化解在萌芽,才能让城市运行更平稳、群众生活更安心,真正筑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Copyright©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2314号
主办单位:亳州市城市管理局
联系方式:0558-5996123(传真),工作日期间:上午8:00-12:00,下午2:30-5:30
网站标识码:3416000029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